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心得体会6篇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心得体会6篇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心得体会篇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当这首歌响起的时候,我都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1963年,一名刚从扬州医专毕业的青年,满怀希望来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乌恰县做了一名医生。他就是已经退休的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

  来自江南水乡的吴登云没有被高原恶劣的环境吓倒退缩,而是兢兢业业地在西部边陲的高原上救死扶伤38年。他视柯尔克族牧民如亲友、如手足,忠实覆行着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的诺言,前后30次为病人无偿献血,累计献血7000毫升,被当地牧民亲切称作“白衣圣人”。

  吴登云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回了不少少数民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而白克日。卡依尔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一个汉族儿童的生命。白克日。卡依尔是塔什店火电厂的一位普通工人,去年为抢救不慎落入水中的汉族儿童,在救他时白克日。卡依尔也因次现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这位优秀的维吾尔族工人眼中,汉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亲兄弟)。他不止一次伸手援助遇到困难的汉族乡邻和同事,替不认识的汉族病人垫付医药费。他们这样的事例在各种民族群众中间传唱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一年有四季,民族团结就是春日的鲜花朵朵;也是夏日的和风习习;又是秋日的硕果累累;还是冬日的阳光融融。让我尽情品尝这四季的芬芳!让我们用心浇灌民族团结的花儿!让我们的爱,在民族团结中流淌吧!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心得体会篇2

  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拉萨、林芝、昌都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昌都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心得体会篇3

  我是从农村考入内蒙古大学数学系的。我上学那会儿,中小学是用蒙古语授课,大学是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大学第一年,我听课十分困难,于是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普通话。虽然闹过很多笑话,但我仍然坚持去说、去练。现在,我不但熟练掌握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蒙古语,还能够使用英语沟通交流,这对我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剑桥大学学习时,每周都有国际上的名师来做讲座,但我英语水平不高,有时真希望老师用中文讲课。在这种情况下,是改变对方,还是改变自己? 答案不言而喻。我改变了自己,努力学习英语,不仅解决了听讲座的问题,而且为我以后的科研带来了很多帮助。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条件。语言就好像一扇窗,打开这扇窗,你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可以全面拓展和提升自身发展空间。伟大祖国文化的魅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

  语言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难以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难以形成国家认同,难以增进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具有特殊意义。

  历史上,“书同文”,促进了中国广袤土地上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语同音”,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通畅、便利,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强调了语言文字的功能性,忽略了语言文字教育情境与过程对建构国家认同的深沉意蕴。教育的目的,不能仅停留在培养出一大批能够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间流畅互译的“翻译人才”,更要在增进大家对各民族文化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我是一名数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语言教育联系不大。但我还是师范院校的校长,要为我的学生作出榜样。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尽忠国家、尽忠民族的传统。人民教师承担着托起中华民族明天太阳的重任,要尽到责任和义务。如果眼里只有小圈子、小集体利益,心中没有国家和中华民族大局的,这样的人不是民族教育、师范教育要培养的人。我们的师范院校一定要把教师培养好,民族教育一定要把各族人才培养好,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打牢坚实根基。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心得体会篇4

  我是从农村考入内蒙古大学数学系的。我上学那会儿,中小学是用蒙古语授课,大学是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大学第一年,我听课十分困难,于是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普通话。虽然闹过很多笑话,但我仍然坚持去说、去练。现在,我不但熟练掌握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蒙古语,还能够使用英语沟通交流,这对我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剑桥大学学习时,每周都有国际上的名师来做讲座,但我英语水平不高,有时真希望老师用中文讲课。在这种情况下,是改变对方,还是改变自己? 答案不言而喻。我改变了自己,努力学习英语,不仅解决了听讲座的问题,而且为我以后的科研带来了很多帮助。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条件。语言就好像一扇窗,打开这扇窗,你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可以全面拓展和提升自身发展空间。伟大祖国文化的魅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

  语言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难以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难以形成国家认同,难以增进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具有特殊意义。

  历史上,“书同文”,促进了中国广袤土地上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语同音”,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通畅、便利,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强调了语言文字的功能性,忽略了语言文字教育情境与过程对建构国家认同的深沉意蕴。教育的目的,不能仅停留在培养出一大批能够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间流畅互译的“翻译人才”,更要在增进大家对各民族文化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我是一名数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语言教育联系不大。但我还是师范院校的校长,要为我的学生作出榜样。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尽忠国家、尽忠民族的传统。人民教师承担着托起中华民族明天太阳的重任,要尽到责任和义务。如果眼里只有小圈子、小集体利益,心中没有国家和中华民族大局的,这样的人不是民族教育、师范教育要培养的人。我们的师范院校一定要把教师培养好,民族教育一定要把各族人才培养好,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打牢坚实根基。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心得体会篇5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围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谈谈个人心得体会,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做好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工作的“纲”和“魂”。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夯实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北疆稳固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把“模范自治区”这个崇高荣誉珍惜好、维护好、呵护好。

  二、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作为学院学习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立足职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多维度、立体化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让“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潜移默化到广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努力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学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教育培训重点,引导全校师生自觉践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

  作为学院的一员,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推动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汗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画好最大“同心圆”,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

  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就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心得体会篇6

  我是从农村考入内蒙古大学数学系的。我上学那会儿,中小学是用蒙古语授课,大学是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大学第一年,我听课十分困难,于是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普通话。虽然闹过很多笑话,但我仍然坚持去说、去练。现在,我不但熟练掌握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蒙古语,还能够使用英语沟通交流,这对我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剑桥大学学习时,每周都有国际上的名师来做讲座,但我英语水平不高,有时真希望老师用中文讲课。在这种情况下,是改变对方,还是改变自己? 答案不言而喻。我改变了自己,努力学习英语,不仅解决了听讲座的问题,而且为我以后的科研带来了很多帮助。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条件。语言就好像一扇窗,打开这扇窗,你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可以全面拓展和提升自身发展空间。伟大祖国文化的魅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

  语言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难以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难以形成国家认同,难以增进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具有特殊意义。

  历史上,“书同文”,促进了中国广袤土地上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语同音”,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通畅、便利,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强调了语言文字的功能性,忽略了语言文字教育情境与过程对建构国家认同的深沉意蕴。教育的目的,不能仅停留在培养出一大批能够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间流畅互译的“翻译人才”,更要在增进大家对各民族文化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我是一名数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语言教育联系不大。但我还是师范院校的校长,要为我的学生作出榜样。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尽忠国家、尽忠民族的传统。人民教师承担着托起中华民族明天太阳的重任,要尽到责任和义务。如果眼里只有小圈子、小集体利益,心中没有国家和中华民族大局的,这样的人不是民族教育、师范教育要培养的人。我们的师范院校一定要把教师培养好,民族教育一定要把各族人才培养好,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打牢坚实根基。

推荐访问:伟力 共同体 心得体会